新乡造纸废水“浇”麦田日前,记者从河南省环保厅获悉,河南省环保厅近期在对部分地区涉水企业进行暗访中发现,河南新乡一家造纸厂违规将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灌溉麦田,造成环境污染。目前,这家企业已被责令关停整顿。当地政府也对受污染麦田进行实地丈量,确保麦子单独收割,不流入市场。
3月18日、19日,河南省环保厅监察总队的执法人员分赴新乡、临颍、济源等地,对涉水排污企业进行暗访。在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小块村的东风造纸厂,执法人员发现部分未经处理的造纸废水直接排入麦田。
据执法人员介绍,造纸废水属于污染非常严重的工业废水。该厂于2012年7月同当地村委会签订了协议,用未经处理的造纸废水浇灌农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
记者从新乡市环保局了解到,目前,新乡市已对全市涉水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并派出专门小组进驻凤泉区,责令东风造纸厂关停整顿,并依法依规对其进行处罚。凤泉区政府还对污水流入麦田进行实地丈量,落实到户,登记在册,确保污水流入地块麦子单独收割,不流入市场。东风造纸厂始建于1982年,占地9.9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5.1万吨,属于国控企业,装有在线监控,办理有排污许可证。22日讯,新乡市政府回应称:已责令该厂停产,地块土壤送检。
周边受污麦田22.5亩,未在更大范围发现类似现象。浙江绍兴出现多个癌症村萧山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绍兴滨海工业园……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条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所依傍的江河犹如一条被污染企业吞噬的巨龙,那些原本美丽的鱼米之乡更在这些园区的“践踏”下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癌症村”,“生态难民”已成当地最棘手的社会问题。浙江绍兴,一座历史上因水闻名的城市,悠久的水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河姆渡时期,然而当地人曾引以为豪的“酱缸”、“酒缸”、“染缸”,如今却变成了让当地人不堪重负的“毒缸”。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共有164个纺织工业集群,拥有超过5万家纺织工厂,主要集中于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绍兴市绍兴县便是其中之一,这里的纺织企业9000余家,印染产能约占全国30%,因而也被誉为“建在布匹上的城市”。然而,这个GDP功劳簿上的大功臣却变成了水乡恶变的罪魁祸首,在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绍兴滨海工业区及周边已经有多个“癌症村”出现。不是绍兴一座城在呻吟,同样沦为生态难民的还有毗邻的杭州市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及周边的村民,在那里同样集聚纺织及其相关的化工企业。
这两个工业园区位于因潮水闻名的钱塘江畔。化工污水经过巨大的排污管进入钱塘江,而后顺流入海通过杭州湾汇入东海。从山清水秀令人羡煞的小乡村沦为姑娘们谈嫁色变的“癌症村”,杭州市萧山区坞里村用了不到20年。
现龄45岁的坞里村村民韦东英见证了这个过程。20多年前,广西柳州姑娘韦东英向往坞里村的清秀与富足,经小姐妹介绍嫁给了年长她13岁的坞里村村民邵关通。邵关通是一个靠在钱塘江捕鱼为生的渔夫,彼时的钱塘江水清澈见底,那时邵关通出船时都不用带饮用水,渴了直接从江里舀起水就可以喝。
韦东英谈起20年间的变化怨声载道,直呼:“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地球要被祸害完蛋了。”坞里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随着城市化的扩建,逐渐与附近的赭山街道混居,根据官方的资料,位于坞里村的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0月,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可以说,坞里村的梦魇就此开始,工业园区陆续入驻了至少20多家化工企业,涵盖印染、制药等化工领域。除了癌症高发,坞里村民的血液病也比较普遍。
村民们多怀念当初的青山绿水,那时候河里鱼虾成群,然而现在捕获的鱼吃起来有一股怪味,韦东英说丈夫不久前捕获一条野生鲫鱼,卖给人家,结果买家上门抱怨烧鱼的过程中满屋子都是怪香味,有点像樟脑丸的味道,没敢吃,扔了。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及周边的党湾镇等地同样存在多个类似坞里村、红山村这样的“癌症村”。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园区的工业污水集中至萧山临江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还一并处理周边11个乡镇的生活污水。
通过巨大的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排入钱塘江,但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该排污口的水样抽检发现其含有多类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氯代苯胺、全氟辛酸、氯代硝基苯、氯苯等致癌甚至生殖侵害残留物质。龙头企业成村民心中之痛河南浚县二安乡大刘村的浚内沟的沟边,是一条连接浚县和内黄县的沟渠。
5年前,村民都从这儿取水给沿岸的麦苗浇水,但现在,他们对这里的水避之唯恐不及。变化始于工业,污染源在上游的浚县。
上世纪90年代起,浚内沟水质开始变差,全面恶化出现在2009年。这年,村民从浚内沟取水灌溉小麦时,小麦枯萎、死掉。“俺村浇死了800多亩小麦。
”大刘村村长刘志军说,全村耕地2300亩,浇死的面积相当于全村1/3的耕地。这次损失,无论村民还是村干部都把矛头指向了浚县的中鹤集团。这同时也撩拨着多年来潜藏在大刘村村民内心的隐痛——15年来,胃癌、食道癌等病症一直笼罩在大刘村上空。大刘全村2300多人,“村里每年有不低于5‰的人患上了癌症,至今累计有150个人患癌症。
”刘志军说,除了癌症,侏儒等一些怪病也在村里流行。在一些大大小小会议中,刘志军了解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浚县的造纸厂、淀粉厂等企业,但随着造纸厂等企业的关闭,污染源主要就来自中鹤集团了。地下水受污染,主要是企业为节约成本,通过渗井、渗坑、渗沟等方式排放有害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的。
大刘村,以前30多米深的水井还可饮用,现在连灌溉的水井也得打到60米以下。经过近20年发展,中鹤集团已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用工规模约3500人。
村民不敢言说,主要因为有了利益的捆绑——很多村民的家人或亲属都在中鹤集团上班,担心说了对公司不利的话而被开除。而中鹤集团董事长王学军本人就是小齐村人。中鹤集团目前每年利税超1亿元,这在财政总收入只有4亿元的浚县而言,确实是个大企业。
对其“保驾护航”也是自然的,否则,仅环保这关,中鹤集团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小作坊侵蚀“梨乡水城”一个8岁的小姑娘在一个堆满废旧编织袋、肮脏的塑料加工小作坊院中,呼吸着浓浓的熔化塑料的刺鼻气味儿,一边玩一边吃着零食。
身旁是污物遍地、污水四溢的废旧编织袋清洗、粉碎、热熔“生产线”,院外是一洼泛着白色的污水……这是在“梨乡水城”魏县张二庄镇留固村的一幕。据一名塑料加工作坊的工人讲,在魏县张二庄镇及牙里镇,这样的小作坊不下几百家。省环境执法监察局的执法人员用“泛滥”一词形容该县小塑料加工作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发展之无序,指出其环境污染隐患非常严重。日前,省环境执法监察局接到举报称,这里小塑料加工污染相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在这里,每一个收购点的门前、院内都堆着小山一样的废品:旧编织袋、旧汽车轮胎、旧电视机壳、旧洗衣机壳、旧塑料桶……满载着废旧塑料的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沿途空气中或浓或淡地飘着燃烧塑料的刺鼻气味儿。据当地人介绍,仅位于牙里镇及张二庄镇就有废旧塑料收购点3000多家。
许多收购点是前店后厂,院内就是一个塑料加工作坊。每一个作坊的院内有一个排放废气的烟囱,院外有一个排放废水的渗坑。家庭式的、以废旧塑料收购与加工为业、在充满刺激性异味的空气中呼吸、伴着一个一个渗坑生活,似乎已成为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常态。在当地,这样的作坊被称为颗粒厂。
工艺非常简单:将收购来的各种废旧编织袋经粉碎机粉碎后,送入一个长六七米、宽与高均约1米的水泥池中,这个池子被称为“搅笼”,就是将碎料洗涤,清洗后的碎料经热熔后,像拉面条般抽丝、切割成约1厘米的小颗粒,便制成了成品。洗涤需要水,也要排放污水。
一名女工说,收来的编织袋装啥的都有,废旧编织袋上标有化肥、食品、化学品等各种不同的标志。省环监局执法人员说,洗涤编织袋排放的污水中污染物质非常复杂,直接排入渗坑,环境隐患非常大,污染难以控制。张二庄镇第六店村是河南、河北两省的交界地,因为有些边界犬牙交错,被当地称为“插花地”。就在这个说不清是河南还是河北的地界上,一片绿绿的麦田中间,有一处约10亩的地带上挤着10家颗粒厂。
七八个大大的棕色污水渗坑将这片厂区包围着,有的渗坑的水位远远高出麦田。据魏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讲,这些厂子非常难管:“河北这边给断了电,他们从河南那边接;河北这边去执法,他们说属河南地界。每当遇到环保检查时,企业主就以不属我们管辖为由逃避监管。
”甘肃甘谷废旧地膜变成污染源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田间准备春耕的农民碰到了麻烦:地里的废旧地膜实在难以清理干净。“一些大片的残膜还容易从地里扯出来,但这小片残膜太难收拾了。”甘谷县大像山镇狄庄村农民狄改鲁累得气喘吁吁。
他弯着腰,手拿铁锨,一锨一锨地把地里的残片铲出来,对太小的不易用铁锨挖出来的碎片,他还得蹲在地里拣。“一亩地我前后用了7天才清理完。”近年来,地膜应用在助推甘谷等干旱贫困地区控温保墒和增产的同时,废膜清理也给村民的春耕备耕带来了麻烦,更给农村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这种现象在甘肃干旱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记者采访沿途看到,松散的黄土里混杂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白色残膜,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被拣拾出来的成片残膜随意堆放在马路两侧,肆意在风中飘荡;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淤积在沟渠里。
更有甚者,一些农民干脆在路边集中焚烧废膜,空气中常有一股股焦糊味儿。不仅仅是废旧地膜造成污染,农民的房前屋后,各种丢弃的小食品包装袋、塑料购物袋、牛奶纸袋等随处可见。鲁海军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包装食品下乡,可农村搜集、处置这些包装垃圾的配套设施却远远没有跟上,边远一点的农村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人定时清理。鲁海军痛心地表示,废旧地膜和包装污染正在毁坏美丽的家园,他希望农村也能像城镇一样,普及垃圾搜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让农村环境回归自然。
(编辑:SN052)。
本文来源:C7娱乐官方网站-www.utleielillestrom.com